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 鹽野七生

「拜占庭帝國」 - 一個稍微知道歷史或玩過過AOE的朋友應該也聽過這一個名字,首都位於今天的伊斯坦堡,前身是由西方文明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所分裂出來國度,它於1453年被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毀滅,標誌羅馬帝國的真正終結。

熟悉羅馬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日本女學者鹽野七生,一生致力著作關於意大利本土的歷史,包括有一年推出一冊,連載達十五年之久的羅馬歷史巨著《羅馬人的故事》(以華文版本羅馬史來說一定是巨著,最少我沒看過有第二位亞洲人著作的羅馬史比她鉅細無遺),關於威尼斯人的《海都物語》描述關於著作過《君王論》的馬基維利人生及貿易國家佛羅倫斯的興亡的《我的朋友馬基維利-佛羅倫斯的興亡》。

今天想介紹的是講述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後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閱讀過《羅馬人的故事》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都不難發現鹽野七生主張其中一個導致兩個帝國衰亡的因素是基督文化,在前者的羅馬人系列第十三冊中《最後一搏》,講述當初君士坦丁大帝是利用基督而非信奉基督,他只想借某些基督教來強化君權統治,需知道以往羅馬帝國雖然有國王,但形式與東方那些封建色彩是有區別。在第十四冊中《基督的勝利》中君士坦丁的兒子提烏斯與父親不一樣,他真正是信仰基督文化,所以就黜百宗教而獨尊基督,導致國家出現很多問題,所以繼位者又自幼崇尚希臘邏輯思維的朱利亞努斯才要力挽狂瀾撥亂反正,不過最終卻壯志未酬。 (PS:可以觀看電影《穹蒼下的女神/Angora》,電影的年代就是朱利亞努斯死後的十多年)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鹽野七生借希望東西教會統合的拜占庭人伊希多洛斯來帶出文藝復興的義大利與拜占座帝國區別,威尼斯、佛羅倫斯人雖然敬重拜占庭的文化,卻看不起他們不能夠將宗教與其他的事情分開處理。基本上盛極一時的拜占庭帝國都是因基督而衰竭弄至如斯田地,公元527年查士丁尼大帝登基,他將所有拜占庭帝國的儲蓄花費在興建教堂之用,興建聖索非亞大教堂就動員一萬人,花費達18億噸黃金。情況就像16世紀時發現新大陸的西班牙,雖然西班牙在美洲有源源不絕的白銀,但國王就將錢拿去起教堂,所以現今去西班牙、葡萄牙旅行會看到很多標緻的教堂。

人財兩空的拜占庭帝國,雖然臣屬於奧圖曼帝國,但它預料到將來兩國最終會再一戰,所以尋求與羅馬教庭合併,可以得到西方的支援,此舉得到統治層及知識份子支持,但教士與平民則反對這建議,導致錯失了最後機會。往後雖然招募到熱那亞傭兵團及一些自願份子守城,不過兵力只有土耳其的1/12,大約就是1萬人對12萬人,拜占庭自持的只剩君士坦丁堡這難攻不陷的城池。

奧圖曼帝國方面,新上任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一改前朝親拜占庭政策,開始在君士坦丁堡海峽對面建築要塞,拉攏拜占庭後方的塞爾維亞確保包圍網,鑄造劃時代及當時人類史上最巨大口徑的烏爾班巨炮,佈置了60尊準備轟破城牆,而且還準備了很多攻城工具,水陸兩路重重包圍著君士坦丁堡。在戰前派出說客勸告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開城投降,但被拒絕:「我可以放棄任何東西,除了這座城」。

經歷漫長的攻防戰,奧圖曼雖然擁有絕對優勢,但陸上攻城行動卻連番受挫,除了拜占庭一方背城借一外,君士坦丁堡無可否認曾擁有是世界上最高質素的防衛佈置。陸上攻堅不得要領,穆罕默德二世本來想放棄撤離,但部下認為西方基督世界向來各懷鬼胎難以團結,拜占庭肯定不會有任何援軍,假如今天不乘勢攻下,他日難保再會有這機會。穆罕默德二世在鼓勵下決定繼續作戰,而且針對君士坦丁堡弱點制定戰略,畢竟這世界上有很多人識時務,隨便也找到一些投機者買通獲得內部情報。

因情報關係土耳其一方知道水路上是拜占庭的弱點,由水路開入君士坦丁堡北路,此舉令拜占庭人大大出乎意料,被迫分兵駐守,西面最重要的戰線唯有交給熱那亞傭兵防守,不過拜占庭一方已經彈盡力絕,優勢慢慢向奧圖曼傾斜。在未來的不斷交戰中,西面城牆崩塌土耳其大軍一擁而入,但因熱那亞傭兵奮死一戰,土耳其大軍得其門而不能入。由於多次攻城傷亡慘重,土耳其將同伴屍體堆積成小斜波登上城牆。

最終土耳其發動第三次總攻擊,熱那亞傭兵團長陣亡,拜占庭防線崩潰。隨後君士坦丁十一世隨後趕至與對方進行巷戰,不久亦陣亡。土耳其最終攻陷君士坦丁堡,軍隊屠城三天,羅馬帝國終結滅亡,作為一個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是稱職有餘,最少他能夠做到羅馬皇帝必須要保護公民的責任至最後一刻,維護羅馬僅存的尊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