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9日星期四

國際政治夢工場III - 沈旭暉

《國際政治夢工場III 》是沈旭暉以電影看國際政治的第四冊,他以電影角度來剖析國際政治及歷史,一洗以往政治、歷史給予人嚴肅、沉悶、呆板的印象,對於電影、歷史、國際政治有興趣的人,這本書無疑是一個好選擇,當然...在香港的華文國際政治書籍也沒太多選擇就是了。

個人滿喜歡書中其中一篇《三國之見龍卸甲》中沈教授對於孔明的見解,他說電影見龍卸甲中借杜撰角色羅平安批評孔明年年北伐卻無功而返,白白勞師動眾。透過電影中主角趙云控訴孔明用兵從不顧人死活,暗示孔明並非仁義智勇之人。電影最後還更諷刺孔明一概「錦囊妙計」皆失敗,被魏軍打得全軍覆活。 沈教授認為孔明的長處,在於建立典章制度,不在於軍事 (北伐無功而返,第一次北伐以多欺少也弄得失敗而回),更不在於財政,他曾經占領城池而不懂得怎樣收稅。

我們如果稍深入讀過三國史,也知道解決蜀漢經濟危機是劉巴的「當鑄直百錢,平諸物賈,令吏為官巿」暫時解決。但後來孔明執政以來,蜀漢的財政收入模式是沒有轉型,是不斷把幣的重量減輕,然後不斷濫造新百錢,自然是弄到蜀漢通貨膨脹民不聊生。每次北伐都徵召不少壯丁入伍,剩下那些婦孺從事生產,農業產量自然是減少,相反紡織業、手工業在蜀國就比較倡盛。實際上蜀國本來就不宜持久性的主動出擊戰爭,既然要出擊就應該像魏延所提倡,效法當年韓信用奇兵搶關中,不然就應該如後主劉禪一樣,對於孔明北伐抱有保留。

實際上像沈教授書中所言,我們應該探討假如省去甚麼光復漢室的口號,北伐對於孔明來說的意義是甚麼?以攻為守?但魏國群臣一直主張防守及養精蓄銳,等待蜀、吳兩國自行消耗國力(北伐),那實際上甚麼以攻為守的戰略方針是沒意義,而且是加速蜀國"打柴"。他認為孔明是透過戰爭來鞏固權力及架空劉禪權力,我覺得這論點是說得通,從孔明死後,後主將以往權力集於一身丞相制度廢除,將權力一分為二給予蔣琬、費禕,讓他們互相牽制,其實就可以看出少許端倪。

不小心離題了XD, 總之個人很推薦這本書給喜歡國際政治、歷史,但又想看不一樣見解的朋友,這本書一定會讓你受益良多。

5 則留言:

  1. 可是照這樣說,如果孔明連內政都不行的話,那打下關中又怎麼可能守的住?當時關中那麼荒涼,如果他沒辦法治理好,那才是拖垮整個蜀國的自殺舉動吧

    說到第一次北伐,你要說也得說他識人不明而不是以多欺少還打輸吧?

    韓信那點我也提過了,期待對手沒想到這件事我認為是料敵從輕的舉動,三國軍人怎麼可能不知道漢初最著名的戰略偷襲?

    要不要北伐是另一個議題,我還是堅持魏延的策略是成功率低而且成功後沒好處,簡單講就是期望值太低的鳥蛋計畫XD

    引一段ZMittermeyer在批踢踢講過的話:
    其實在歷史的事後我們往往會想:為什麼當初他們不這樣那樣做,做了會這樣那樣有利
    通常不是因為結構性的問題而無法這樣做,就是其實他們其實也很想這樣做但不能做,
    或是其實在你不知道的時候,他們已經試著這樣做了但是失敗

    回覆刪除
  2. 此外關於北伐是否加速蜀漢滅亡這點,我覺得很難論證啊。蜀漢政權是歷史上偏安巴蜀卻支持最久的政權之一,北伐那麼多次都可以如此了,照這種說法,如果不北伐那蜀漢國祚不就可以再延長個二三十年之類的?有什麼更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蜀漢不北伐國祚可以更長嗎?

    回覆刪除
  3. 首先東漢桓帝年間,全國人口達5000萬以上。後來曹操自赤壁之戰戰敗,再沒有向南方進行大規模的戰役,並不是因為赤壁之戰元氣大傷,而是因為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大瘟疫。

    當年蜀國滅亡時,魏國全國人口才429萬人,可以想像在魏、蜀、吳對峙的期間,魏國根本就沒有足夠的本錢可以消滅蜀、吳,這是為何蜀漢政權能夠維持比較久的原因之一。

    再說後來的五胡十六國的西蜀,從資治通鑑一些資料看出,西蜀的統治範圍並沒像蜀漢時廣泛及政權鞏固,除了不時內部叛亂,又要時常抵擋晉由東或北而來的攻勢,胡亂情況比蜀漢時嚴重。

    五代十國的前、後蜀就更不用說,那個年代的文化環境土壤是與別不同,軍人擁兵自重叛亂下克上是等閒事,單是看那年代的馮道就知道。

    回覆刪除
  4. 客觀因素是因為中原的魏元氣大傷,才會一直探取守勢,引述陳群說“今亂之後,人民至 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蒋濟也說:「今雖有十二州,至予民數,不過漢時一大郡」

    因為東吳往往會在魏邊境中發動小規模戰爭,所以魏只針對東吳發動較多戰爭回應,而對於蜀漢只發動過三次,一次是曹真由子午谷出發但失敗而回,一次曹爽但被費禕所拒,最後一次是蜀漢投降告終。

    而蜀國在投降時,我們知道蜀漢有戶28萬人口94萬,士卒12萬,官僚有4萬人,平均2戶需要供養1個士兵,8戶就要養1個官吏,在非戰爭時期蜀漢的國民負擔就已經很沉重,更不用說是戰爭時期,從客觀的數據可以看出,不戰爭時這麼龐大官僚體系要維持已經是很困難,不然蜀漢就不需要用減輕貨幣重量,不斷濫鑄新錢來應付財政支出,甚至是強收民間所有銅器作鑄幣之用。

    第一次孔明北伐時,蜀漢戶藉未必比蜀漢投降時多,但軍隊數量就一定比蜀漢投降時多。如果不能用奇兵或速戰速決,那還不如以靜制動,當年「隆中對」(不知是否真有其事)孔明曾言「"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重點是天下有變,只是魏國那時並未有變,而且三國中以魏國的經濟及局勢是最穩定。

    回覆刪除
  5. 不過如果換另一個角度來看,魏國人少地多,蜀漢優勢在於力量集中,我想孔明北伐也可能考慮過魏國在雍州駐防只有1萬人,涼州也才2萬人,甚至祁山一帶魏國是完全不設防。蜀國在漢中部署了10萬人,縱使魏國探知蜀有軍事調動,但始終一直靜觀其變,實際上第一次北伐對於蜀國來說可以說是奇襲對手,因為魏國是在失去天水等三郡後,才派遣5萬精銳給予曹真,召回張郃與孔明一戰,至於結果是如何,我想也不用多說。

    不過既然魏國是得知三郡掉失後,才由洛陽派遣5萬人至關中增援,也需要陣前換帥,由曹真換夏侯楙,那魏延堅持在出祁山前效韓信之法並不是全道理,畢竟魏國在第一次北伐前期是先靜而後動,足夠給予魏延充分時間行事。

    回覆刪除